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部门公开信息 > 驻县单位 > 统调队 > 工作动态

调查研究关键“三问”:问主题、问差距、问实效

访问量:

问题是调查的灵魂,决定研究的方向。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不仅要实事求是、深入实际,更要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。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、推动发展的“金钥匙”,关键要会问三个问题。问主题明方向,发现真问题

明确主题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关键,主题吃不透、主线把不准,调研方向就会有偏差。

紧扣选题收集问题。要精准理解主题、把握要义,沿着课题脉络摸排难点、排查堵点,确保问题有用、有效。

如,开展“新三样”产业专题调研,从一开始就根据实际锚定稳链补链强链这一主题,围绕国际环境、外贸出口、行业发展三个方向制订方案、安排行程,最终收集到大量有针对性的问题素材 。

结合时势筛选问题。如果不了解发展形势、不关注前沿动态,筛选甄别时就会漏掉最新、最具吸引力的问题,调研工作也会失去创新价值、探索意义。

如,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题调研,基于大模型从“百模大战”转向垂直应用的最新趋势,实地调研时主要走访大模型应用型企业,座谈访谈时多交流应用落地、场景挖掘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,基础研究、技术研发等方面问题则适当了解、面上掌握。

抓住关键提炼问题。调研中收集的问题繁多复杂,有时难以抓住主要矛盾、关键问题,容易犯“不深入、不典型”的错误。想避免这类现象,就要进行深入思考,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。

如,开展数据开发利用专题调研,既广泛收集数据质量、平台建设、共享应用等发展现状问题,又深挖总结数据意识不强、对数据价值认识不深等思想观念问题,“深浅结合”增加调研深度。

问差距知不足,真研究问题

将问题研究透、分析透,不能仅靠堆砌素材,还需多方比较、相互印证。只有从不同维度审视差距、分析不足,才能让问题的演变脉络、内在逻辑、因果关系清晰起来。

研究政策与实际的差距。制定出台的政策在执行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,研究好这类问题至关重要。可以采用对标找差的工作方法,“对”政策文件,系统梳理中央、省委近年来出台的政策,逐一列举部署要求;“找”执行落实的差距,摸排地方、部门、行业在落实中出现偏差滞后的情况,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。

如,开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调研,我们将有关政策分解为32个大项120个具体项,逐一比对每项政策当前落实进度上的差距,再结合问卷收集的问题不足、期盼建议,详细分析、深剖细研,全链条呈现科技创新、枢纽功能、双向开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。

研究过去与现在的差距。比较时间维度的差距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
如,用数据变化来反映经济发展问题,采用年度同比、月度环比方式,对主要指标、增幅增速、规模占比等数据进行分析,经济运行情况即可一目了然。

研究内部与外部的差距。这一视角要求我们跨越区域边界,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宏阔视野中审视分析,紧盯国内先进乃至国际一流的标杆,深入探寻本地在政策创新、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不足。

如,在开展高铁枢纽经济专题调研中,我们精心选取上海、成都、杭州等国内高铁城市,以及国际知名交通枢纽城市作为比较对象,从“站”“产”“科”“城”四大维度细致对比,精准识别出本地高铁枢纽经济在“站产融合度”“站科联动性”及“站城一体化”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,为后续改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。

问实效找路径,真解决问题

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,因此必须力求实效,提出的对策建议要切实可行。

借鉴经验“增效”。广泛借鉴不同地区、不同领域、不同时期的经验教训,确保对策建议客观科学、务实管用。

如,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,我们既大量掌握先进地区、企业创新的成功经验,吃透不同地方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办法,又对照个别反面典型进行深入剖析,通过个别看一般、透过苗头看趋势,最终从典型经验中总结出“产才融合”“开拓市场”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。

推动转化“促效”。调研提出的建议不能止于理论、停在纸上,还要力所能及把务实管用的对策纳入政策文件、把新颖独特的点子化为思路办法,促进调研成果落地见效。

如,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调研获得领导认可后,我们主动联系分管部门,通过参与文件起草专班,适时介入文件起草、可行性研究、征求意见等环节,分享最新观点、提出修改建议,最终将部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。

跟踪校验“优效”。调研成果必须要经得起现实检验,从提出建议到实际操作都要跟踪回访,与时俱进优化措施、改进政策,努力找到最优路径、最佳答案。

如,在调研成果形成政府决策后,定期回访了解实施情况,调研一些地区、部门、项目,对短期能够见效的,看变化、纾堵点;对需要长期推进的,看机制、推进度,及时更新细化对策建议。

(作者单位:江苏省委办公厅)

Baidu
map